來日本旅遊都是春節假期,遊途中要見到漂亮花草著實不易,早聽聞日本第一座植物園,京都府立植物園有個全國最大的溫室花園,不覺怦然心動!但是拉著家人同逛,就是拍謝啦。園區內2月8日開始至3月10日,恰巧有個『早春草花展』,讓冬日蕭條瑟索的植物園園區增添幾許風采。然而進入到『觀覽溫室』,所見大多是世界各地難得一見的原生種植物,五顏六色,奇形怪狀,目不暇給,可惜時間有限沒能暢覽。園區所有花草都有日文或學名,供按圖索驥,本以為回來稍加翻譯一下就可迎刃而解,那知有些植物得花點時間好好辨識、釐清,也趁機自我充實一番!(20190208)
雜種蝴蝶花(Schizanthus wisetonensis),為「蝴蝶花」(S. pinnatus)與「尖裂蝴蝶花」(S. retusus)之雜交種。茄科,蝴蝶花屬。
瓜葉菊,花色各異。
瑪格麗特 (Chryanthemum frutescens)。台灣常見另一園藝栽培品種,開著黃色花瓣的,稱為「情人菊」。
白晶菊(Chrysanthemum paludosum)。
報春花(櫻花草)(Primula malacoides),櫻草科(報春花科)櫻草屬(報春花屬)。此花日文標示落落長:プリムラ. マラコイデス うぐいす レッド ,前者為學名,後者為品種名,可見櫻花草品種之淵遠流長了。
藏報春(中國櫻草,プリムラ. シネンシス)(Primula sinensis),櫻草科櫻草屬,原產地中國。
諸葛菜(Orychophragmus violaceus)(日本名:大紫羅欄花、紫金草、紫花草),原產中國,十字花科諸葛菜屬。相傳諸葛亮鑑於蜀道難以運糧,遂令兵士攜帶「蕪菁」隨軍屯種,嫩莖與葉可當糧食,故稱「諸葛菜」。日本人於南京紫金山,採集當地稱為「二月蘭」之該花草,帶回種植於日本,名「紫金草,シキンソウ」,後又名「大紫羅欄花,オオアラセイトウ」、「紫花草,ムラサキハナナ」。
麻葉繡球菊(Spiraea cantoniensis),日文稱「小毛毬,コデマリ」,原產中國。
葡萄風信子(Muscari armeniacum),天門冬科天門冬屬。
白花紫羅蘭(Matthiola incana ‘ White’ ),日文:ストック ベイビー ホワイト,十字花科紫羅蘭屬。
牡丹。
紫哈登柏豆,ハーゲンベルギア(Hardenbergia violacea),原產於澳洲,豆科,蝶形花亞科,哈登柏豆屬,屬名Hardenbergia 乃紀念澳洲植物贊助家,Franziska,Countess Von Hardenberg ,種名 violacea 表示典型顏色是紫色,其他顏色還有白色、粉紅色等,在近江八幡拍的就是白色的(下一圖)。
白花「紫哈登柏豆」。
京都府立植物園導覽圖,以上花草拍於在中央草坪舉辦的『草花展』,接著要往『觀賞溫室』參觀。謹擷取其中部份花草拍攝,並加以解說如下:
黃花翠蘆莉(暫譯),標示日文:リュエリア マクロフィラ,英文學名:Ruellia macrophylla (暫譯:大葉翠蘆莉),為爵床科翠蘆莉屬。在台灣高雄柴山同屬的植物就有「翠蘆莉」、「紅花蘆莉」、「粉紅翠蘆莉」、「消渴草」等。經查,Ruellia macrophylla 皆為紅色花瓣,南美洲北部常見,僅有一變種的 Ruellia macrophylla var. lutea 就如圖中所示的為黃色花瓣。且本種植物於 2018 已被 E. Tripp & Luja'n 在其有關翠蘆莉屬的專論中,提高其分類位階,定為新物種 Ruellia lutea,分佈範圍僅侷限在委內瑞拉境內一狹小區域。
陽傘花(冬紅花,Holmskioldia sanguinea ),原產地印度、喜馬拉雅山,馬鞭草科冬紅屬。蝶形花萼造型似陽傘。
多花藤露兜(Freycinetia multiflora = F. cumingiana ),原產地菲律賓,露兜樹科藤露兜屬。靠著木質莖與莖上的氣根攀附,植株得以長得更高。雌雄異株,雌、雄花皆生長於枝頂,為圓柱型穗狀花序(cylindrical spike ),橘色的是其苞片,授粉時苞片陸續開展,露出包覆於內的 3-4 個花序,雌、雄花皆無花瓣,本花疑為具有雌蕊(pistillate)之雌花。屬名 Freycinatia 是首先收集並加以描述此植物的法國植物學家 Charles Gaudiachaud-Beaupre ,為紀念其海洋領航的法國探險家 Frecinet ,而種名 cumingiana 則紀念英國博物學家 Hugh Cuming ,以表彰其在含菲律賓在內的世界各地收集貝類與植物的貢獻。台灣常見露兜樹科植物有「露兜樹」、「紅刺露兜樹」等,似未見「藤露兜屬」植物。
圓錐倒掛金鐘(暫譯,學名:Fuchsia paniculata ),原產地中美洲,柳葉菜科倒掛金鐘屬(吊鐘花屬)。屬名 Fuchia 乃紀念德國植物學家Leonhart Fuchs ,種名 paniculata 則描述其具圓錐花序(panicle)之特徵。花兩性,有的則僅具雌花。西北吊鐘花協會(Northwest Fuchsia Society ,Seattle,WA),將本屬分類成十二組,本種歸於 Section Schufia,同 Section 中還有另一種 F. arborescens ,共同特徵就是類繖房的圓錐花序(corymb-like panicle),另一重要特徵,乃花型昂立不像其它吊鐘花屬的懸垂而下。管狀花萼前端四裂,花瓣四。
薩爾瓦多馬兜鈴(Aristolochia salvadorensis),種名標出其原產地中美洲的薩爾瓦多,馬兜鈴科馬兜鈴屬。本種是馬兜鈴屬中極罕見的樹木狀的(arborescent)木質藤本。無花瓣,暗紫色者為其合片花萼(gamosepalous),膨大的花萼形狀像極盔帽,加上一對白亮的花萼管入口,整個造型恍如“星際大戰”中的黑武士‘Darth Vader',因此也被稱為「黑武士花」(Darth Vader Flower),開花期僅短短一週,在原產地已難以在野地見到此植物,本植物若遭誤食,腎毒性強,會致癌。京都植物園是少數被點名可一親芳澤的溫室或植物園之一。當昆蟲進入馬兜鈴屬植物之花被管,穿過順向的毛被時,只能前進不能後退,而花被管基部的合蕊柱(gynostemium)中的雌蕊會先成熟,與昆蟲攜入的花粉受精,此時昆蟲只能乖乖待於管腔中,等花粉管形成後,花被管上的毛會奇妙地萎謝,此時花粉適時成熟,昆蟲沾滿這些花粉,高興地突圍而出,繼續到其它花朵當媒婆去了。馬兜鈴屬花朵處心積慮的演化,就是避免同花授粉,近親繁殖!
佛肚岩桐(Pearcea hypocyrtiflora),原產地南美洲厄瓜多,苦苣苔科佛肚岩桐屬。橘色圓壺狀花朵圓鼓鼓的、毛茸茸的小巧可愛,原來它的花瓣有5,基部合生,等成熟在適當情況下從頂部較紅紫的部位撐開小開口,形成5片小瓣片,大概也只有蜂鳥(hummingbird)有此能耐透過其更微小的喙(bill),伸入這小孔來授粉傳宗接代。葉片亦頗可觀,色彩斑駁、絨毛起皺的葉面,搭上紫色或萊姆綠的葉脈,觀葉亦堪稱一絕。花梗由葉腋挺出,聚繖花序,一整年間,就這般昂然屹立於葉面之上。
藍晶花(Griffinia espiritensis),原產地南美巴西之 Espirito Santo state,種名espiritensis 即源自Espirito,日文標示:グリフイニア エスピリテソシス,石蒜科藍晶花屬,藍色花瓣、花萼各三,雄蕊六,雌蕊一 ; 所有藍晶花屬皆原產於巴西。台灣有引進本花,還有另一花型幾乎一樣但種名不同之「斑葉藍晶花」(G. liboniana),兩者重要的區分點是後者的葉片有明顯白色斑點。
巨花小龍蘭(直譯自英文俗名 common name:The Gigantic Dracula ; 學名:Dracula gigas),由於名稱有點紊亂,稍作整理。蘭花科中小龍蘭屬(Dracula),原歸屬於三尖蘭屬(Masdevallia),1978 美國外科醫師、植物學家 Carlyle A. Luer 鑑於這些三個萼片(sepal)萼頂有著長長尾尖,兩片小側瓣(lateral petal )像一對眼睛,蕊柱(column)像鼻子,長相非常奇特 ; 是否也因生長於雲霧瀰漫的雨林中,遙不可及,於是將之從「三尖蘭屬」中分離出,建立 「小龍蘭屬」(Dracula ),取自拉丁文『Draco』,意為『小龍』,形相與意相兼顧,真是取得入木三分。「小龍蘭屬」的眾多不同種名中,都有著所謂『猴面』外觀,但又以「猴面小龍蘭」(Dracula simia )相似度最高,最是唯妙唯肖!本圖中間粉紅色圓型的部位是蘭花的唇瓣(lip),若能由再上方一點的角度往下照,它就會像『匙型』,整體長相外觀會更逼真、更『猴面』一些!本蘭花原生於哥倫比亞、厄瓜多海拔1700-2600m冷濕的雨林,為附生蘭。
樹蘿蔔屬(Agapetes sp.),杜鵑花科,標示牌:[アガペス,Agapetes sp. ],沒特別提及種名,不再多做說明。
智利風鈴草(Lapageria rosea),原產地智利,垂花科智利風鈴草屬,僅一屬一種。
修面刷樹(Pseudobombax ellipticum ),原產地墨西哥、薩爾瓦多等中美洲國家,木棉科假木棉屬。含苞未花,樹幹有灰綠相間的條紋,頗為罕見,獨具另類美感(圖下)。
中國無憂花(Saraca dives Pierre),豆科無憂花(樹)屬。無憂花,無憂樹,中國無憂樹,印度無憂樹,雲南無憂花......網路上會看到各種中文名稱,在此做個整理,錯誤之處也請不吝指正。首先,中國無憂花原產地中國雲南省、越南、寮國,之前學名S. chinensis,所以在中國稱為「中國無憂花」(印度稱tree樹,它偏稱花?),之後國際所接受認可的學名改為S. dives Pierre,此外,中國還有另一產於雲南省(緬甸亦有)的 S. griffithiana,中文稱「雲南無憂花」,兩者不同。Saraca indica L.(1767),為當初瑞典學者Linnaeus 所命名,植物來源為爪哇,屬名Saraca 來源不詳,但種名indica 就指印度,若以中文直譯就是「印度無憂樹」,原產地寮國、越南、泰國、印尼、馬來西亞、在印度反而少見。後來蘇格蘭外科醫師、被尊為『印度植物學之父』的William Roxburgh 為原生於印度的無憂樹(有別於1767者)命名為 Jonesia asoca,『asoca 』來自梵文,意為『不感覺悲傷』,歷經許多年後,1968 Carl Ludwig Willdenow 再改為現行的 Saraca asoca (Rox.)Willd.(1968),所以真正印度本土的無憂樹就是S. asoca,本種之其它原產地尚有斯里蘭卡、孟加拉、緬甸,與 S. indica 之原產地明顯不同。所以一般網路提到「印度無憂樹」務必搞清楚是「S. asoca」或是「S. indica」,雖然兩者本就不易區分,且早已混用了許久,或認為兩者為同物異名。無憂樹(就是Saraca asoca)、菩提樹、娑羅樹並稱為印度佛教三大聖樹,分別代表佛誕、悟道、涅槃。回到『京都府立植物園』之本花,既然S. dives大多原產中國,就尊其原稱呼「中國無憂花」吧。『台北植物園』呂勝由介紹其園內之S. asoca,為了便於讀者分辨,特別註明“新擬「印度無憂樹」”,同時在提及與之做比較的「中國無憂花」時也一樣註明“新擬「中國無憂樹」”這兩個中文名稱,但文中未提及S. indica L.與S. asoca 兩者之不同。前述三種無憂樹,葉大互生,偶數羽狀複葉,嫩葉紫色、軟垂嫵媚,花可以是幹生(cauliflory),無花瓣,花萼管前端四裂,黃花漸熟轉橙,再轉略紅,黃昏入夜後花香四溢,果實豆莢碩大,呈披針狀、長橢圓或彎刀狀(尤其是S. asoca)。一般來說,「中國無憂花」樹較高,幹較粗,葉與花萼筒皆較長 ; 而S. indica 與 S. asoca 本就難以區分,前者豆莢較小,兩者生長分佈範圍不同。本圖之雄蕊凋落殆盡,僅剩雌蕊。
高雄佛陀紀念館『雙閣樓』旁的「無憂樹」共有兩株,標示牌為 Saraca asoca,花已開過。(20190407)
捧心蘭(Lycaste shoalhaven),蘭科捧心蘭屬。
牙買加一品紅(Euphorbia punicea Sw.),大戟科大戟屬。
紅提燈(Kalanchoe manginii 'Wendy' ),景天科伽藍菜屬。
越南抱莖茶(Camellia amplexicaulis),原產地越南、中國雲南,山茶科山茶屬。有另一種學名很相近但形態不一樣的「抱莖短蕊茶」(C. amplexifolia),花小得多,且是黃色花瓣,是中國海南島特有種。『抱莖』指的是葉基部呈心型,葉柄又短,葉基兩端好似夾住莖枝。
京都府立植物園之『觀賞溫室』外貌。時間將屆,結束僅一小時多蜻蜓點水式的溫室參觀與照相(入室時間:10-15:30,16:00閉),來匆匆,依戀不捨,去也匆匆。
櫻花林,花朵寥寥可數,卻是早春初綻,紅妝先綴。
蠟梅(Chimonanthus praecox),蠟梅科蠟梅屬。
園區內『半木森林』共有大小四座池塘,秋天楓葉環繞,或豔紅、或鮮黃,賞心悅目可期。
會津茶條槭(日文:カラコギカエデ,學名:Acer aidzuense (Franch.) Nakai,為 A. ginnala Maxim. 兩個變種之一,即A. ginnala Maxim. var. aidzuense ,為其同種異名),無患子科楓(槭)屬。此變種只原生於日本。冬天不見紅葉,只能拍照其翅果望梅止渴。
榔榆(紅雞油)(日文:アキニレ,Ulmus purviflora), 原產地有提到台灣,其他還有日、韓、中國。
龍爪槐(Sophora japonica L. var. pendula Loud ),豆科槐屬。好怪異的樹型,主枝盤旋捲曲,末枝下垂搖曳,極佳又罕見的園林造景樹種。
雪花蓮(雪滴花)(Galanthus nivalis),英文名:snowdrop,石蒜科雪花蓮屬。栽於園區『球根園』,聽說是早春最先開花的球根花卉。這是園區內最後一張植物相片了,進出植物園總共才花兩個小時,意猶未盡,無奈還有行程要趕,別了,京都府立植物園!後會有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