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鄰若天涯!在初訪的『高雄公園』發現「雲南石梓」的最佳寫照。「小葉桃花心木」也是在相仿的情境下於『澄清湖』露臉。「光果多花油柑」、「多花油柑」的雌、雄花小巧可愛,而其更細微的托葉刺植物資料圖片上鮮有著墨,一併分享。
素昧平生的「雲南石梓」,橙黃色花朵相當吸睛。屢屢過門不入,只因最近一次接機前15分鐘,突然起心動念繞道『高雄公園』初次拜訪,就如獲至寶與之結緣,故有“比鄰若天涯”之浩歎!
歷史悠久的小港區高雄公園之一、二景。
雲南石梓(Gmelina arborea),馬鞭草科石梓屬,花瓣5裂,上方四瓣橙色,下方一瓣唇形、黃色,雌蕊1枚,花萼淺裂綠色,花落時兩者常殘留枝頭。
雲南石梓落花之正(圖上)、側(圖中)、背面(圖下)以近觀其貌,雄蕊4枚,兩長兩短,未見雌蕊留於花內。
葉片心型,對生。
雲南石梓是馬鞭草科中,少見的喬木之一,其植株之枝葉與莖幹,此處共有5株。
雲南石梓之核果,熟時變黃。
桃花心木在台灣各地林地、公園、校園、路邊普遍栽植,然而絕大多數是「大葉桃花心木」(Swietenia macrophylla),罕見「小葉桃花心木」(S. mahagoni (L.) Jacq.),多年來尋尋覓覓苦無芳蹤,直到最近於『澄清湖』園區欣逢不少植株!有關桃花心木的發現來龍去脈,可參考王瑞閔大作<<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>>,文中敘述甚詳。十九世紀前,並無大、小葉桃花心木之分,林奈(Carolus Linnaeus)首於1759年,命名「桃花心木」為Cedrela mahagoni,後經 Nikolaus Joseph von Jacquin 改為現行「小葉桃花心木」之命名。之後,「矮小桃花心木」、「大葉桃花心木」陸續被發現。之前盛產於西印度群島的「小葉桃花心木」材質較佳,然盛產於中南美洲的「大葉桃花心木」莖幹較粗、生長較快,但目前流通於市面的木材,幾乎是被來自亞洲國家之植栽所取代。台灣李學勇教授則成功培育舉世第一株大、小葉桃花心木的雜交種桃花心木(Swietenia x formosana) ,現仍栽培於台灣大學校園內。
大、小桃花心木皆為一回偶數羽狀複葉,小葉桃花心木之小葉葉片長度,少於10公分,圖左上角剛好有幾片大、小葉桃花心木的葉片,靠攏在一塊可供比對大小。
澄清湖畔垂掛而下的「小葉桃花心木」的枝葉,與唯一留存枝椏的果實。
小葉桃花心木(左)與大葉桃花心木(右)的果實比較。
澄清湖風景區即景之一,菩提樹新葉。
小葉桃花心木(圖上)與大葉桃花心木(圖下)的花朵。
小葉桃花心木(圖上)與大葉桃花心木(圖下)的紅色嫩葉。
光枝多花油柑(無毛小果葉下珠)(Phyllanthus reticulatus var. glaber)(圖上),與多花油柑(Phyllanthus multiflorus) (圖下)皆為雌雄同株異花,此為雌花。(以下拍於『鳳山水庫』)。
光枝多花油柑(圖上),與多花油柑(圖下)之雄花。
光枝多花油柑(圖上),與多花油柑(圖下)之漿果。
光枝多花油柑(圖上),與多花油柑(圖下)小枝端之小棘刺。
光枝多花油柑(圖上),與多花油柑(圖下)皆為單葉、互生,此為葉端之托葉刺。
鳳山水庫。
高雄熱帶植物園新到之嬌客,「龍鬚石蒜」。
「樹葡萄」之花朵,拍於高港水花園(圖上、中)與高雄熱帶植物園(圖下)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