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月就說好八月鄭明媛同學參加陽明校友會(2018-8-12)後,讓我導覽快遊高雄。
八月十一日,高雄還下起雨來,真擔心隔天的行程受到影響,之前可是花了時間先後跑四趟,逐一預覽這些景點,期盼遊程順利無阻、時間斟酌得宜,家中兩輛小捷安特不夠,半夜還首次註冊高雄C-bike......。
當日一早,風和日麗,一如往常,先上了柴山一回,尋幽浴森之餘,還有幸拍到了長裙竹蓀。
校友會後已是下午三點多,腦海內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的行程更顯緊湊,深恐疏漏該賞的秘境。還好,沒漏氣,同學覺得不虛此行。當天方知她近來浸淫於古蹟文物建築,跑了大陸不少地方,還好此次遊覽之鳳山縣舊城或可稍撐場面,但事後不得不再重返舊地補照。此次有些照片前拍或後製,不是八月十二日當天的,乃為擷取最佳美景或補實文資,俾便整個導覽前後呼應,一氣呵成,特此說明。(2018-8-12 校友會 前後)
虹霓(雙彩虹),8月5日台灣很多地方出現此奇景,當時在旗津渡輪站欲返棧貳庫。
由高雄港內之渡輪,欣賞夕陽餘暉(20180805)。
長裙竹蓀, 一早訪柴山,常生長於夏日雨後翌日的晴朗清晨,但也不是唾手可得,拍到了,預告一天的好運道。(2018-8-12)
陽明校友會餐會,醫七一級同學,前排右一為學弟趙致成。
校長郭旭崧來敬酒致意並合照。
醫七一級同學伉儷與郭校長、醫學院陳震寰院長、高雄市陽明校友會楊宜璋理事長合影。
全體陽明校友大合影。
展開1/4日的壽山國家自然公園(含壽山、半屏山、旗後山、龜山與周邊鳳山縣舊城,與英國領事館等)導遊,驅車首現鳳山縣舊城(左營舊城),此為南門「啟文門」。
大、小龜山,免費停車場。
龜山園區的木棧道。30分鐘可走完全程。
道路(勝利路)過去、深入蓮池潭的就是小龜山。
從大龜山俯瞰蓮池潭,中央為春秋閣,遠處山丘為半屏山。(20180802)
蓮池潭畔巧笑倩兮,已從陽明遺傳所教授退休的鄭明媛同學,學號109,我110,學生時期實驗的最佳partner。
明媛與內人合影於龍虎塔。
鳳山縣舊城,此為東門「鳳儀門」。我為鳳山人,須知鳳山事。台灣舊時行政區的演變:明鄭:一府(承天府)、二縣(天興、萬年); 康熙:一府(台灣)、三縣(諸羅、台灣、鳳山); 雍正 : 一府(台灣)、四縣(諸羅、台灣、鳳山、彰化)、二廳(淡水、澎湖)。康熙22(1684)設鳳山縣治於「興隆莊」(今左營),1722年築土城,設東、西、南、北四門。1786年因林爽文事件城陷,遷縣治另築新城於埤頭村(今鳳山)稱「新城」,原縣城遂稱「舊城」。道光5年(1825)重建舊城,翌年竣工,設四門,東門曰「鳳儀」、西門「奠海」、南門「啟文」、北門「拱辰」。民國74年內政部公告為一級古蹟。
東門「鳳儀門」城牆與護城河。
「鳳儀門」城牆內與城牆外櫛比鱗次現代建築之強烈對比。
北門「拱辰門」。
「拱辰門」內現有部份住戶,與龜山。
由壽山公園經中山大學側門,來到柴山西側濱海秘境,一旁有『海角咖啡』可簡餐品茗歇息望海,多數人臨崖賞濤。同學興奮地錄影拍照。
驚濤拍岸,同學所拍。
此處也是拍婚紗的絕美地點。(上圖20180313,下圖20180522)
盤根錯節的榕樹下,43年來未曾見過她如此燦爛的笑容。
下午四、五點陽光刺眼,合照一張,準備轉往旗津。
開車回鹽埕住處,換騎自行車,同學騎車技術有待磨練喔!於棧貳庫搭渡輪(一卡通、悠遊卡好處多多)往旗津中途。夕陽請等等,別急著西墜入夢鄉呢。
。
牽著自行車穿梭於旗津熙來攘往的人群、聞著香氣撲鼻的沿街美食、踩著自行車徜徉海灘旁小徑、吹拂習習海風,不久即穿過『星光隧道』、終來到欣賞夕陽的旗後山下。
一旁有個介紹馬雅各醫師的紀念碑(照片翻拍自網路http://www.laijohn.com/archives/pm/Maxwell,JL/memorial/tablet/takao/2012.htm),有「台灣宣教之父」美譽的馬雅各於1865年5月由廈門首登打狗港,登陸點就在紀念碑附近。另一為大家熟知的馬偕醫師則於1872年3月登陸滬尾(淡水)。
金武扇仙人掌,盛花於沙灘邊、自行車道旁。
旗後山,與山麓下自行車道。(20180805)
走進防波堤,迴望旗後山凸向海洋的海岬。(20170805)
今日浪大,防波堤禁入,痴等一旁賞落日。
沒入地平線的最後一刻,夕陽輪廓依然清晰(夕陽一旁為防波堤燈杆),一抹殘紅落霞歡喜相隨。小船入港,大船出港。回到棧貳庫,別忘來此吃碗特製愛玉冰,消褥暑,沁心涼。
\
晚餐在大遠百享用『天仁喫茶趣』較清淡的美食,之後往壽山『情人觀景台』欣賞夜景。
情人觀景台後方為『忠烈祠』,我跟明媛提起白天此處是日本觀光客必訪的景點,她瞄到這類似石燈籠的燈座,對古蹟有涵養的她,馬上聯想到此一忠烈祠前身必是日本之『神社』,返家一查,果然是日治時期『高雄神社』所改建。此為仿造的石燈籠,應是近期才建造的,不久前,燈光還非此一造型。以前沒對忠烈祠感趣的我,頓時起心動念、興緻盎然,想一窺究竟。
『高雄神社』時期原『大鳥居』就屹立於此,而今碩果僅存(原本神社殿內外還有較小的三座鳥居,現已不存),經過改建後稱忠烈祠『山門』,除漆成紅色,『柱』寫上對聯,頂端『笠木』也被加上中國式綠瓦。
經過『山門』續行,忠烈祠下方馬路轉角,遺留一對八面錐體石燈籠,建於昭和十六年(1941年),柱石上刻有“大東亞戰爭完遂祈願”字樣,石燈籠上方原有的『寶頂』、『幢頂』、『燈室』(日文漢字分別為『寶珠』、『笠』、『火袋』)已遭移除,改成四角鼎狀的建物,並鑲刻上梅花與國民黨黨徽。
忠烈祠石階下尚保存神社原有之一對『唐獅子』。忠烈祠牌坊處,原「高雄神社」立有第一鳥居。
右側之『唐獅子』張嘴,公的,下方石座刻“旌忠”二字(民國48年,當時高雄市長陳武璋落款)。
左側之『唐獅子』閉嘴,母的,下方石座刻“揚烈”二字。
今「忠烈祠」正殿。
由正殿大門向外望,走道即為日治時期神社之『參道』。
忠烈祠前園區『高雄神社』遺留之電線桿。
園區內,還有一對中型的石燈籠,可辨的刻字為“高雄市 國民學校 實業補習學校 職員生徒兒童一同”,其餘字跡已被塗銷不可辨,年代不可考。上方也被冠上四角鼎狀石物,梅花、黨徽存焉。其餘白色小型石燈籠狀燈座,為仿製應於近期才裝設的。
原石燈籠殘留『燈室』部份,竟棄置忠烈祠旁當椅座,令人浩嘆。
遭棄置石燈籠之『寶頂』與『幢頂』。
好好吃的果醬!最令我讚佩的就是同學送我她親做的果醬,而她拿手的異國廚藝,也讓稍會料理的內人嘖嘖稱奇。除了教導如何果醬真空防腐,已約好下回廚房就讓她好好發揮呢。她說平常做實驗不見得有結果,但只需把孜孜矻矻的實驗精神拿來做果醬或料理,至少會有吃得到之收穫,多麼切合實際的哲理啊!謝謝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