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般會忽略的小溝渠,小小的「水苦蕒」卻孤芳自賞隱身其中。
情人觀景台,來壽山公園必訪的景點,時常換栽應景花草,「雪花木」又稱「聖誕初雪」,不言可喻。忠烈祠旁,也值得一探,「稜軸土人參」就兀自在那兒。
2016九月『莫蘭蒂』『馬勒卡』『梅姬』颱風相繼肆虐,之前隱身熟悉地點的「毛柱萬桃花」已杳然無蹤了,卻欣見多處定點,紫花朵朵綻開,令人喜出望外。幸賴柴山木棧道整修之福,某些山徑得已休養生息,從未在此見過的植物也因而現蹤了!
(2017 立冬---2018 立春)
雪花木(聖誕初雪),雪白的苞片(不是花瓣)恍若雪花片片飄落。
水苦蕒,花朵很小(花徑0.4公分)生長於潮濕的水溝中,葉橢圓或橢圓披針。車前科,婆婆納屬。
水苦蕒,花瓣下唇3片,上唇1片(若凹陷,成2片)共4或5瓣。花瓣淡紫或白色,具紫色線條。
水苦蕒,雄蕊2,雌蕊1(靠中間較低矮者)。
水苦蕒,另一角度,雌蕊較低,位置稍為斜下。
稜軸土(假)人參,葉密集互生,嫩莖葉可入菜,莖根可入藥。地下根狀似人蔘。
稜軸土人參,花瓣5,粉紅或桃紅色,雄蕊多數,雌蕊1,柱頭3裂。
稜軸土人參,Talinum triangulare,種名乃源於花軸具三稜(紅箭頭)。
兔兒菜,頭狀黃花,小花皆為舌狀花。先端5齒緣。花徑較「黃鵪菜」者大得多。
巴西鐵樹,花瓣、雄蕊6枚,雌蕊1枚,花瓣正面白色,背面具紅棕條紋,黃昏或夜間開花,香氣濃郁。
巴西鐵樹,青果。
佛來明豆,苞片蛤狀,整體花序為總狀花序,單葉互生。
佛來明豆,苞片內小花序為聚繖狀。
佛來明豆,蝶形花瓣,雄蕊、雌蕊皆藏於龍骨瓣內,旗瓣黃綠色,有紅色條紋。
佛來明豆,結果後苞片宿存,果實為莢果。
南美假櫻桃,白色花瓣5,綠色萼片5,柱頭頭狀,具5脊,雄蕊多數。
南美假櫻桃,成熟之紅色漿果,柱頭宿存,5脊可辨。味道香濃甜郁可食,兒童時期常採摘即食,漿汁黏稠香甜,記憶中當時稱為『咖啡』,現網查真的有『台灣咖啡』之別名。
中華括樓,青果(上圖)與成熟橙紅色果實(下圖)。
馬齒莧,黃色小花,花徑5mm,花瓣5,雄蕊12,柱頭1,先端5裂。
麒麟花,看似花瓣者其實是苞片,因品種可有大小與顏色多樣之變化,本花色澤紅色神似口紅唇印。花頂生多數,呈聚繖排列,本身則為大戟花序。此花序為大戟科中,大戟屬與地錦草屬所特有。外表看似一朵花,實則由一朵雌花,與外圍的多朵雄花所組成,雌雄花均無花瓣,但具蜜腺。
麒麟花,有時候開花會有“花中花”或“葉中葉”的奇特現象,兩隻小花梗從既有的苞片中生長穿越而出,花序往
上一分叉為二,形成上下兩層,饒富趣味。(20180303)
麒麟花,黃色者為其5枚蜜腺,雌花先開,僅1枚、花柱3、柱頭6。
麒麟花,雄花後開,每一雄花僅1枚雄蕊,花藥2室,黃色。
山黃梔,橙黃色漿果,很難得的終於在柴山入鏡(20180121)。
山黃梔,白色花冠裂片6。(將之前拍的花一併PO上,20170511 )
毛柱萬桃花(山茄)之植株。茄科有刺灌木,葉卵形淺裂。
毛柱萬桃花,花瓣藍或紫色,毛柱指的應是花柱基部,具短小、星狀毛及微柔毛之故(另一生長水邊的萬桃花,則光滑無毛,白色花瓣)。
毛柱萬桃花,莖具刺。
毛柱萬桃花,未熟漿果,成熟轉橙黃。
圖中其實有兩種不同植株(圖下方小植株開花者為毛柱萬桃花)。若沒近身仔細觀察,必錯過見識到另一茄科茄屬物種,印度茄(圖上方)。毛柱萬桃花與印度茄,外觀相似,唯後者葉脈具刺,可資區別。
印度茄,植株。
印度茄,葉脈具刺,但非每片葉子皆有。
印度茄,藍紫色花瓣與毛柱萬桃花者幾乎無二致。
印度茄,莖具刺,較之毛柱萬桃花者更為繁多。
細葉麥門冬,綠油油青果。
紫葉裂葉甘藷,山下人家栽植。
紅花玉芙蓉,鐘型花冠5裂,上2下3。